在去年初始代幣發行(ICO)開始蓬勃發展後,代幣經濟的概念逐漸在各個領域展開,許多公司與新創團隊開始朝向代幣經濟的模式去形塑他們的商業規劃。
至今半年多過去,ICO也不再只是單一的代幣發行渠道,在這半年中,市場上開始逐漸出現類似於ICO的代幣發行模式。
眾所皆知的,ICO目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高度投機性、詐騙、資訊不透明等問題在半年內層出不窮。而許多國家都針對此做出了嚴厲的監管甚至直接禁止這項行為。
在良莠不齊的眾多ICO專案中,好壞的判定全權仰賴投資者自身的評定標準,目前並沒有一個有效率公正的評定機制存在,所以儘管投資人做足了功課,投資ICO仍然存有高度的風險性。
在初始代幣發行的眾多問題被看見之後,開始出現不同的初始發行渠道,試著去形塑更好的代幣募資模式。
但並不是所有新模式就是好的解決方案,各種發售名稱與眼花撩亂的規則,究竟這些不斷新推出的代幣發行模式能不能解決問題,還是只是變相的玩弄規則欺騙投資者,除了瞭解機制本身的設計外,還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觀察才能斷定。
ICO
ICO為「Initail Coin Offering」的簡稱,也是最耳熟能詳的「首次代幣發行」,目前大多數的ICO是透過以太坊(Ethereum)這款區塊鏈平台專案的ERC20可上色代幣來發行。
除了Ethereum之外還有許多與其競爭的區塊鏈平台也可以發行自己的代幣,如NEO、Stellar、EOS、Lisk等。
ICO一詞常常與金融市場IPO(首次公開募股)作為對比,ICO可以說是將IPO持有的標的物從證券換成了數字貨幣,是一種「公開發行」專案專有代幣的過程。
ICO的發明可說是突破了傳統金融的募資障礙,直接透過將加密貨幣與智能合約結合的方式,讓許多大小企業到專案團隊以及新創公司,都可以透過這個管道有效率的募集資金。
在2017年年中之後,大量ICO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同時也將ICO的缺陷攤鋪在陽光下,而其中ICO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沒有良好的發行機制與標準」。
任何專案團隊只需要會寫智能合約使用平台便可以發起ICO,因此沒有十足的保障,許多項目團隊往往靠著一個美觀的網站以及辭藻華麗的白皮書,有些甚至加上看似專業的顧問推薦,就可以發行一個成功的ICO募資。
項目甚至尚未開始運作,便獅子大開口要求了上億元的募資金額,但身在在瘋狂的投資環境中,許多散戶往往會不小心受騙上當。
許多詐騙性質的專案,甚至在募資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跑路也可能透過大量的代幣持份在交易所對價格進行操作套利。
當然這不能全然否定ICO所帶來的可能性,ICO的發展還需要不斷的形塑,如果在未來能夠透過有效的政府規管或是發行機制技術上的升級,在將來會帶給傳統商業模式一定的衝擊。
IEO
IEO全名為「Initail Exchange Offering」,將直接把專案的代幣將列上交易所,並不需要經過ICO,這意味著發行IEO的團隊並不需要經過向大眾募資的過程,而是直接將專案的代幣放上交易所讓用戶進行買賣。
也可以說,IEO「跳過了」認購與資金募集的過程,讓用戶直接在交易所直接開始買賣交易。
當然,專案團隊也是會保留一定的代幣持份。
也因為IEO跳過了「募資與認購」的過程,在許多ICO監管較為嚴格的國家,專案團隊會選擇採用IEO的方式直接發行自己的代幣。
去年11月份,中國的「菩提」項目便是直接進行「空降」交易所的IEO動作,但突如其來的在交易所大量上幣的確引來了許多疑慮。
根據幣安創辦人趙長鵬的Blog Post,點出了IEO的問題,「一小群人將會在初期握有大量的代幣」並且「代幣流通量多寡涉及幣價操作」。
這樣的問題對於一個直接上交易所進行流通買賣的專案代幣來說十分令人擔心。
第一,一旦代幣上了交易所開始交易後,價格直直上升,那麼這一小群人握有大量代幣的人就有著直接套利的空間,而這之中蒙受損失的,就是在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散戶。
第二,是直接上交易所會讓價格有機會輕易地被操作,若該專案的大量代幣被少數人持有,甚至在IEO前連私募都不進行,那麼代表團隊擁有著大量的代幣可以輕易地控制價格。
因此不建議投資流通量過少以及代幣持份不平均的專案。
目前台灣的市場中,根據社群較為熟悉的零手續費交易所Coinbinhood官方Medium公告,其同時承銷了蕭敬騰領軍的電競團隊所發行的J Toekn 的 ICO與IEO。
這是在進行了ICO募資之後,直接在交易所上架的ICO/IEO流程,這項專案是否能夠完美的執行IEO的流程也很值得觀察。
IFO
IFO是「Initail Fork Offering」的縮寫,可以說是初始分叉發行,大多是針對比特幣等較為主流的貨幣來分叉,那為什麼要進行分叉的動作呢?
其實這跟比特幣的技術規則有關。
如果你對比特幣現在的技術或是交易狀況有所不滿,你認為你可以開發出一個更好、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率的貨幣,那麼你便可以透過技術手段另外分離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比特幣(要如何稱呼這款貨幣可以自行命名)」。
早些時候比較有名的Bitcoin Cash、Bitcoin Gold、Bitcoin Daimond,都是透過比特幣分岔而產生的新貨幣。
至於這些分叉出來的「新」比特幣有沒有價值,端看市場是否買單。不然的話,比特幣的代碼是開源的,不需要太艱深的技術背景,很多人都有辦法分岔屬於自己的新貨幣,並沒有任何的規範與標準。
而在IFO進行的時間點前,也持有比特幣的話,並且存放的錢包或是交易所支援這個分叉項目的話,會收到一定的新分岔幣的獎勵,俗稱「發糖果」。
當然筆者相信的確有人的初衷是希望透過IFO來分叉出更好的比特幣,以提升它的性能。但就目前市場的情況上來說,大部分IFO出來的貨幣大多是以利益取向為主,簡單來說,即是變相詐騙。
怎麼會說是利益取向?因為提出分叉的機構是可以「預先挖礦」自己的新貨幣,再進行所謂的IFO,或是在IFO之後「早期沒人什麼挖的時候大量挖礦」大量囤積自己的新貨幣。
那麼等到分叉之後,這些機構擁有大量的新分叉幣,再透過一些「宣傳行銷」與「發糖」的動作吸引散戶來買賣交易,帶起整個新貨幣的價格炒作同時提升了流通性,那麼提供分叉服務並且預先挖好大量新幣的機構就因此瞬間有了大量套利的機會。
總體來說,這些分叉的機構到底是希望帶來更好的技術,還是透過整個「流程」來半哄半騙的吸引散戶前來交易進而套利,也是投資者必須考量到的。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大量詐騙 IFO 出現的情況下,這個管道的確是有將要走到終點的可能。
IAO
IAO是「Initail Airdrop Offering」的縮寫,也可以說是初始「空投」發行,根據幣安的官方Blog,IAO與IFO是十分相似的,但比起分叉,空投有著更多的彈性。
專案可以透過根據代幣持有者的持有的原代幣多寡來「投放」新的代幣給持有者,但前提是這些代幣持有者必須將代幣存放在支援「空投」的錢包或是交易所中,如果交易所或是錢包不支援的話,這些專案代幣持有者將會無法拿到空投幣。
近期「空投」最明顯的例子,應該是大型區塊鏈專案NEO將在2018年3月1日進行的ONT代幣空投,這之前持有NEO的用戶都會獲得ONT代幣。
其他方案
ICO目前遇到的其中一個問便是:對於某些專案以及團隊來說進行過程過於繁瑣。這也在早期衍生出了很多ICO代發或是顧問公司,提供了技術、法規、商業模式等等的專業諮詢。
而現今,也有許多專案團隊開始將ICO的操作方式模式化,再提供給企業或專案團隊使用,提升ICO發行的操作效率,降低發行成本。
台灣目前在進行此類項目的專案叫做Funders Token,該團隊透過軟體化ICO的流程,目標在讓ICO的過程變得更為較為簡單容易操作,降低ICO的進入門檻。
而目前正在進行ICO階段的專案 Coinstarter ,同樣希望透過經完整規劃的區塊鏈平台來解決來提升ICO專案的效率,標榜其操作簡單直接,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出自身的ICO項目。並為初創公司提供所需的軟體應用程式,讓他們能全面管理企業、項目、代幣發售、客戶關係及人力資源等事宜。
Coinstarter號稱要在其區塊鏈平台上打造ICO的生態系,讓投資者與專案團隊更有效率進行募資的活動。
這些專案志在簡化ICO的發行流程,降低成本,但是否能成功吸引企業前來使用該平台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相信在未來,仍會有更多的促進「企業代幣化」的解決方案出現,但在之前,我們都瞭解現在的「代幣經濟」發展尚未成熟。
因此面對眾多不斷冒出的解決方案,投資人必須更加審慎的去觀察每一個方案背後的機制與規則,才能在保障自身的投資權益的同時拒絕助長錯誤的發展方向。
[elementor-template id=”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