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博社一篇「告別銀行」的文章中,探討了中國數位人民幣以及未來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會對世界銀行、貨幣主權,及政治性還有隱私性帶來的影響,並且這樣的改變將帶來重大的金融變革,未來十年會像過山車一樣,為人民帶來飛快的金融場景變化。
根據彭博社 安迪·穆克吉(Andy Mukherjee)專欄作家所撰寫的「告別銀行」一文,提到中國已經準備好推出第一個國家數字貨幣,計劃將順利進行。傳送門:《Say Goodbye to Banking as We Know It。》
延伸閱讀:貨幣並非集體幻想,什麼支撐了「比特幣的價值」〈一〉為什麼美元有價值?
根據這篇文章,可以延伸出許多討論:
中國 CBDC 正在默默醞釀
原文提到,中國不僅是要擁抱自己的比特幣,而是更遠大的計畫,要像市場上既有的加密貨幣一樣,讓數字版人民幣被「通證化(Tokenization)」並且發行。
在未來,數字人民幣最早可能於 2020 年推出並得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支持,而這一切的好處就在於政府能夠透過中央銀行數位貨幣得到永久徵稅的權力。
因為透過非中央銀行所掌握的加密貨幣系統,人民可以交易、避稅,而這對於所有國家的稅務機關來說都是由於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但是在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則能夠解決這個「徵稅窘境」。
延伸閱讀:美國國稅局成立專責小組追查比特幣逃稅,並要求Coinbase提供用戶資訊、逃不掉的美國國稅局:不只比特幣,幣與幣交易也要課稅
數字人民幣背後是一個醞釀五年,政府已然準備就緒的計畫,使用到私有鏈架構,最終由中國人民銀行來掌控參與者名單。
最初,貨幣將通過銀行系統提供並取代一些實質紙幣,而中國也是個適合發展的場域,因為像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類基於 QR-Code 的電子錢包支付在中國隨處可見。
這樣一來,即使關於人民交易的資訊在政府面前一覽無遺,喪失加密貨幣原先「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精神,但是卻能確確實實地降低部份徵稅、其他交易調查的成本。
https://twitter.com/cz_binance/status/1211531921328467970?s=20
而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執行長 CZ 趙長鵬,也支持這篇文章的部份論點,並提到:
「這篇文章輕輕地觸及到一些潛在的影響。大多數政府沒有意識到 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將使 KYC / AML 變得越來越容易和快捷,而不是個困難。但是,它對隱私的影響在某些方面令人恐懼。」
影響全球匯率的體制
也許數位人民幣在應用之初會以小規模的方式呈現,但是這種數位人民幣將有天會顛覆傳統銀行和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浮動匯率制。
提到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 1944 年 7 月到 1973 年間,由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在其所發布的布雷敦森林協定中,紀錄了各國貨幣兌換、國際收支調節、國際儲備資產構成的規則。
但是後來由於美元的不穩定以及進一步貶值,導致布雷敦森林體系全面崩潰。全球主要貨幣也從 1973 年開始,步入浮動匯率制,這也象徵著「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到來。
之後的世界一直採用的就是浮動匯率制,透過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決定出即時的匯率價格。但是數位人民幣的應用,在未來如果有規模持續擴大的一天,則可能會大幅動搖這個制度。
因此,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 & Co.)金融科技分析師 GautamChhugani 表示:
「區塊鏈和央行數字貨幣成為國家戰略重中之重,幾乎達到跟互聯網一樣的戰略地位。」
而這件事實對中國來說也是成立的。
從倫敦金匠到數字貨幣
自 17 世紀的倫敦,從事商貿活動的商人們開始出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時,零散且初級的金融中介開始逐漸形成。
最初,倫敦人民會將自己擁有的、由貴金屬所鑄成的貨幣存放在由英國皇家鑄幣廠所在的「倫敦塔」,但是在 1640 年因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曾為了解決財政枯竭,而佔用人民所持有價值共計 12 萬英鎊的金銀幣,那時人民不再相信由政府所控制的「倫敦塔」。
轉而,倫敦人民尋求從事貴金屬業務、貨幣兌換業務的人,如商人、金匠工的協助;那時,倫敦金匠會代為保管人民所儲放的貨幣、收取固定的保管費用並且開立類似「存款票據」的收據,供人民日後兌換。
那個時期,最重要的存在便是「帳本」,要作為不容爭議、誠實紀錄的資料庫。如果收據所對應的金匠鋪與交易對方,都擁有極高的聲譽,那麼存款票據的效力也會更容易被人民接受。
最後倫敦的金匠漸漸發展成為銀行家,而帳本的紀錄仍然十分重要。
原文提到,當溫哥華的 Peter 同意給新加坡的 Paul 匯錢,他們被迫使用中間銀行的帳本紀錄服務。因為世界上並不存有他們兩個人的貨幣的實質流通,因此需要有個被信任的帳本幫忙書寫下兩邊帳戶餘額的改變。
但是,上述的方式需要龐大且複雜的銀行網路介入,並且耗費高昂的成本;這樣的舊場景,將很快的被區塊鏈分佈式帳本技術給取代:
Paul 可以創建一個密碼,並分享給 Peter 它的加密版本,Peter 則透過這個密碼所創建一份程式合約進行支付行為 … 省略掉多餘的銀行網路,全球每年耗費 124 兆美元的跨境業務將變為大幅提昇生產效率的新「區塊鏈跨境支付」服務,這會對銀行等貸款機構帶來巨大的衝擊。
因此,在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發展之後,人民的轉帳、支付將可以不再通過銀行的協助,以及登記於銀行帳本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將一切交易,透過區塊鏈加密技術登記於統一的分佈式帳本中。
延伸閱讀:加拿大與新加坡兩國中央銀行聯手,用「央行數字貨幣」完成「區塊鏈上的跨境支付」
這樣的概念,不僅僅存在於中國數位人民幣,摩根大通所開創的 Quorum 專案也希望通過區塊鏈,達成便捷且低成本的跨境支付結算應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正在透過 Quorum 運行「Ubin 項目」來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帶來的前瞻性。
雖然目前全球都在試圖運行這樣的區塊鏈應用,但目前皆仍處於早期發展期。等到區塊鏈技術在即時處理大量交易的面向中,開始展現其技術潛力,那麼數字貨幣不僅可以成為紙幣的替代品,也可能會進一步取代銀行儲備金。
負利率環境與量化寬鬆政策
承上,到那時候全世界的遊戲規則變得極為不同且難以想像。
目前,央行儲備金是由接收存款的一般銀行機構來協助維持;但是當中央銀行數位貨幣,如數字人民幣、數字新加坡元或數字印度盧比開始有了新變革,央行將可以繞過一般銀行機構的流程,允許任何貨幣持有者在央行存錢。
這樣,國家可能成為一般個體戶的貨幣供應壟斷者,如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奧古斯丁所說:
「如果央行成為每個人的存錢罐,央行將會發現它自己也成了每個用戶的貸款人了。」
這樣的發展雖然難以想像,且具有龐大變數,但為什麼各國央行要將自己的貨幣維持系統進行降級?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在目前發生於歐洲、日本的負利率環境。
負利率環境,是指央行會向在央行內放入儲備金的一般貸款銀行,收取固定的存款利息費用(一般存款應該是提供利息);這個成本會導致貸款銀行將現有資金多加貸款給企業、一般投資人,以促使全球投資環境的增長。
但是長期來看,許多財政專家都在質疑這樣的負利率環境,並且預測負利率環境將會為全球經濟帶來長期停滯的金融末日,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發展,以及央行貨幣維持系統的改革,或許能為貨幣寬鬆帶來一種新的解決方式,並且不會牽涉到一般商業銀行。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則是由於技術進步,使得各國央行不得不根據現狀做出應變。
自臉書宣布發展其天秤幣(Libra)項目後,各國開始監管層面的討論,同時中國也加快國家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步伐。
因為 Libra 的白皮書中寫到,Libra 將成為可替換美元以及其他主流貨幣的加密貨幣,威脅到了目前各國發行貨幣的主權;哪怕只是想像,當 Libra 這類代幣能像 Spotify 的禮品卡一樣在各地 7-11 便利店提供給民眾,全球就會開始出現對這類代幣的需求。
當需求開始增長,這類代幣將會跨越國界,並且作為錨定一籃子國家貨幣而有價值穩定的性質,可用來進行全球貿易和投資行為;到那時,發明這類貨幣且成功推廣的矽谷人將會成功,並且將揭開主權新興市場貨幣主權的遮羞布。
過山車般的十年悄然開始
現在,加密貨幣的發展已經不會因為區區國家所頒布有關銀行業、貨幣的政策而終結。
相反的,加密貨幣交易將會變為匿名化,不過如果央行想知道存款人的真實信息如何,仍可作到;但是,當央行數字貨幣出現後,匿名性就隨之消失了。
這個現象會讓洗錢和恐怖分子難以存活,但也可能會成為政治懲罰、激進主義派的工具。
同時,作為外交武器的國家主權貨幣,也將失去往日能對貿易戰帶來極大影響的鋒芒;部份國家會將視線放在加密貨幣中,希望藉此避開西方國家的制裁。
正如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肯尼斯所指出的那樣,科技即將打擊美國利用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從而追逐更廣泛國家利益的企圖:
「不僅僅在銀行和金融業,在隱私和政治領域,過山車般的十年或許才剛剛開始。」
?相關報導?
歐洲央行 ECB 表態:「現金」使用量持續下滑,將促成「央行數位貨幣 CBDC」的誕生
日本央行BoJ發表「央行數位貨幣」法律研究報告,深度探討 CBDC 的可行性及假想實驗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