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於伊曼紐爾.柯恩 (Emanuel Coen) 所撰寫的《加密貨幣產業與早期 Visa 的 5個相似點(5 Ways Crypto is like early Visa)》,柯恩是支付巨頭 Paypal 的前工程師(應該也是以太坊超級支持者),雖然 Visa 早就是家喻戶曉的信用卡公司,但多數人可能不太了解 Visa 是怎麼發展過來的。近期,柯恩意外發現 1970 年代的 Visa 與現在的加密貨幣領域竟有多處相似,或許也會讓你大吃一驚。
如果您崇尚無銀行的世界體系,我猜想你可能已經在加密貨幣領域摸索闖蕩一陣子了。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那段最黑暗的時刻,你可能疑問著以太坊(Ethereum)要到何時才能躋身為主流金融基礎設施?我們人常常顯得過於急躁沒耐心,一個具備遠見與野心的項目是需要時間去壯大的。
引述比爾蓋茲 (Bill Gates) 過去的發言,能成為以上這段話的完美闡述:
大多數人高估了他們在一年內可以達成的事,同時低估了在十年內自己可以創造的成就。
為了理解現下的局面,我通常傾向於借鑑過去。最近,我拜讀了 David Stearn 的書《電子價值轉移》(Electronic Value Exchange),閱讀過程我意外的發現多個 Visa 早期階段與現下加密貨幣領域的相似之處。
引介「Visa」
在我們投入研究這些相似點之前,我想確保大家確實理解到「什麼是Visa」?我相信現在在閱讀的你,應該有很多人會對此感到意外: Visa 作為信用卡公司並不會直接為消費者發行信用卡、金融卡。Visa 本身既不是銀行,也不是公家單位或政府機關。
Visa 並不會像銀行一樣提供信貸服務、管理用戶帳戶;不會去向企業做業務開發讓他們發行的卡掛上 Visa 品牌,一樣也不提供帳戶維護。它更不負責去建造「讀卡」的銷售終端裝置 ……所以,Visa 實際上到底在做什麼的?
Visa 的任務本質上是「授權」,在它過去的歷史當中,一直作為非營利的合作性會員組織,由裡頭的成員機構共同擁有與管理。Visa 在支付技術與組織架構上提供基礎設施,讓競業機構可以相互合作,為整體生態系提供足量的服務,這是無法靠任何一個單一個體獨立完成的。
簡而言之,Visa 讓現金得以流動。
到這裡,算是有了基本的背景了解,是時候帶大家去看看 Visa 早期階段與現下加密貨幣領域的 5 點相似之處。
一、金錢迷因 (Meme)💰
事實證明,要想根本改變人們使用金錢的習慣與看法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狄伊·哈克 (Dee Hock),VISA 創辦人及前任執行長,當初便是知曉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想辦法讓人們去習慣使用電子支付,再來才能往下去說服他們相信這個新的的方式,有能力在鈔票跟紙質支票之上進行價值轉移。
這也是為什麼哈克當時積極透過大量廣告讓人們耳濡目染的慢慢接受新思維,從電視廣告、刊物廣告、傳單再到公司名片,所有能影響到公眾認知的媒介都不放過。
Think of it as money. 把這張卡當作金錢。
這就是 Visa 第一個也是最具標誌性的廣告標語。
其中相當有趣的是,這鉅額的廣告費用不單由 Visa 獨自成單,而是由組織裡的所有銀行會員去共同擔負。
延伸閱讀:看懂加密社群超經典迷因 Meme!比特幣的紅藥丸,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現在我們把目光拉到加密貨幣上,在網路社群上的迷因文化就像當初 Visa 很讓人中毒的廣告標語一樣去散播「加密貨幣應用」相關的思維,且傳播速度更是倍數成長,重點是還不用打廣告就做到了。在加密貨幣領域當中,每一個投資人都是唇齒相依的利益連動關係,而「以太幣就是錢」、「金錢樂高(money lego)」這些迷因金句就自然而從社群中誕生,為了共同壯大以太坊在全球的認知規模。
ETH is money
👆
Why do we say this?
To send a clear social signal that we believe in ETH, we intent to hold it, and that we want to grow it's monetary premium
Decentralized money is a social movement
And ETH is money
— RYAN SΞAN ADAMS – rsa.eth 🦄 (@RyanSAdams) May 8, 2020
二、空投💸
Visa 深知每個支付體系都需要倚賴用戶網路效應擴散才有機會取得成功。從 Visa 的例子當中,這意味著需要發展出一個能將信用卡交付給終端用戶的龐大合作金融機構網路。
為了迅速擴增用戶規模,Visa 的銀行成員開始透過空投信用卡到家戶中,在不求任何條件的情況下提供給消費者信用額度。一但使用者開卡使用,發卡銀行就得以獲取這些用戶的消費數據,依此再下去調整他們的信用額度方案。
這樣的商業作法後來被美國國會認定為非法,因為這不僅是間接鼓勵人們去承擔債務而引發爭議,且相當不安全,因為信用卡可能會被來路不命的惡意者從郵件箱中偷竊使用。再來,因為用戶沒收到信理所當然也不知道自己獲得了該張卡片,因此只能在一個月後對帳單寄到家中時,才驚覺自己被「盜卡」了。
延伸閱讀:【動區知識|不可不知】擁抱代幣空投新時代——什麼是聰明空投(Smartdrops)?
以上,有沒有讓你聯想起加密領域層出不窮的網路釣魚詐騙,以及媒體對這個產業許多負面描述的報導呢?
三、差勁的使用者體驗
相信這是現下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企業之間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不過 1970 的信用卡支付發展也是差不多的景況。我們來看看那時的一筆信用卡交易如何發生:
假設你現在擁有一張 Visa 信用卡(當時還是 BankAmericard)且準備要刷卡買一台電視,因為當時消費額度設有上限,當刷卡金額超過時,該商家就必須致電收單行「口述」交易詳細內容已取得授權。
接下來,收單行還要再致電發卡行,人工確認這張卡是否有被列入黑名單中、該用戶的帳戶餘額、信用額度、是否有不良紀錄等等細節資訊。
如果一切沒問題,則發卡方會將授權代碼提交給收單行,收單方會將此授權代碼提供給在整個過程中在線等待的商家。 最後,商家將獲得客戶簽名,並將其與授權代碼一起寫在簽帳單上。
整個過程平均需要耗費 15 分鐘。不要問我為什麼有人要那麼累選擇這種付款方式😢。對於客戶來說,故事到此結束,但對於銀行來說可還沒完呢,因為付款只被清算還沒完成結算業務。
售後,商家必須把簽帳單寄送到收款銀行,而收款行則必須手動把所有簽帳單進行分類,以向發卡行追討這些交易的帳款。最後,發卡行再透支票清算系統完成結算。
過程都是手動進行,所以當然非常容易出錯,那時銀行之間總是爭吵不斷。
為了完善舒服的支付體驗,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創新跟試驗。銷售終端裝置、卡片磁條和授權中心之間的高速通信網路終於讓電腦的邏輯運算取代笨種繁雜的人工授權工作,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下就達成的。
現在,你也覺得使用 MetaMask 發送交易很困難吧!
延伸閱讀:專欄觀點|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框架,來打造區塊鏈應用
四、創新
Visa 的創立的確為當時的支付體性帶來許多的的轉型,就像現今的加密貨幣帶來支付革命一樣。 從哈克以前講過的話來看,如果他接觸到加密貨幣可能會成為支持者也說不定。
下面引述他的話:
如果電子技術持續發展,可以肯定的是,過往兩百年控制貿易、貸款和貨幣兌換的的銀行業寡頭壟斷局勢將產生變革。
由國家壟斷的貨幣發行和控制將受到侵蝕……貨幣體系的絕大多數優勢將會落到那些建立出完整的代碼規則,良好處理並保證數字資產價值數據的那群人手上。
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是新一代全球貨幣的萌芽。
哈克逐漸意識到,「金錢」已經蛻變成「數字資產數據」,並且銀行的傳統角色重要性將在未來幾十年漸漸地下降。
我想,現在要做到保證數字資產價值的方法,還沒有出現比區塊鏈更好的技術。
五、中立性
哈克曉得,要想銀行參與支付體系,金融網路必須具備可靠的中立性。 畢竟,成員中的銀行們都存在競爭關係。 這就是 Visa 成立會員組織的原因(沒有股票或股息),且所有淨收入都用於日常營運工作。
建立激勵平衡措施並確保連小銀行都能在決策中發揮作用的組織結構至關重要。 因此,Visa 網路的核心是營運的規章制度。 從卡的外觀設計到各方需要支付的費用項目,以及交易糾紛中權利和責任的分屬。 以上制度以及Visa 作為中間的仲裁角色,在成員之間建立起信任,這才使得系統能正常運行。
區塊鏈則把各方要遵守的規則都寫進協議代碼裡頭,並消除了仲介人需要調解爭議的情況。 此外,參與網路的資格限制被大大的放寬了。 發行和結算必須依照區塊鏈協議寫好的中立規則進行,這些規則由代碼自動執行,由網路成員達成共識共同進行維護。
更少人知道的是,哈克後來表示,他其實希望將參與交易的商戶甚至持卡人都納入 Visa 組織,但這種想法遭到銀行成員的強烈反對,從未實現過。
六、總結
如果Visa是一個授權組織,那麼加密貨幣就是一個授權平台,兩者之間存在重要區別。
在以太坊生態中,不再需要一個管控全網的組織,因為區塊鏈提供了經濟確定性(Economic Finality),交易的正確性也不會引起爭議。此外,參與者不僅可以合作,以太坊 Defi 的可組合性 (composability)也意味著,開發人員可以在任何現有應用程式的代碼基礎下構建出新產品。以太坊網路能進行價值轉移的資產類型,可以是法幣、證券或者是加密收藏品。
最後,以太坊保持生態開放,任何人或組織都能參與其中。換言之,向以太坊這樣以加密貨幣作為經濟驅動核心的區塊鏈網路相信是下一代主流支付網路的雛形。
儘管有這些根本差異, Visa 跟加密貨幣仍然存有強烈的相似點。金錢迷因、空投、UX 議題、支付革命、中立性等等1結果證明都對 Visa 現今的強大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同樣地,相信也是加密貨幣領域未來發展的關鍵。
我們如何變革價值轉移
人與人之間進行價值轉移的方式即將生變。
📍相關報導📍
華爾街分析師 Tom Lee:「長期而言,Visa 將會成為數位貨幣領域的大贏家。」
專欄|重讀《比特幣泡沫背後》:深談互聯網的腐化與開放協議復興
看衰銀行金融股!波克夏狂拋 84% 高盛持股;分析師:巴菲特的時代結束了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