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 Home
    • Home Layout 1
    • Home Layout 2
    • Home Layout 3
  • Browse
    • News
    • Movie
    • Music
    • Technology
    • Howto & Style
    • Entertainment
    • Gaming
  • Features
    • Youtube Video
    • Vimeo Video
    • Dailymotion Video
    • Self-hosted Video
    • User Profile
    • Playlists
    • User-created Playlist
    • Favorite Playlist (Private)
    • Watch Later Playlist (Private)
    • All JNews Feature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Login
  • Register
UPLOAD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Currently Playing

ABS獨家專訪》Gitcoin共同創辦人Scott:台灣是現實與Web3治理的重要交匯點

ABS獨家專訪》Gitcoin共同創辦人Scott:台灣是現實與Web3治理的重要交匯點

ABS獨家專訪》Gitcoin共同創辦人Scott:台灣是現實與Web3治理的重要交匯點

搶先看
ABS獨家專訪》Gate.io CEO韓林:無懼銀行進軍加密服務,台北特別有人情味

ABS獨家專訪》Gate.io CEO韓林:無懼銀行進軍加密服務,台北特別有人情味

搶先看

6 Sci-fi Gadgets in Movie We Wish Actually Existed

Movie

The 10 best games to play on your new PlayStation 4

Gaming

Tesla’s Chinese factory just delivered its first cars

News

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新作:《如何取得傑出成就》

5如果我們收集在不同領域成就偉大事業的技巧列表,它們的交集會是什麼呢?本文源自 Paul Graham 所著文章 《How to Do Great Work》,由深潮 TechFlow 編譯、整理。
(前情提要:Pantera Capital 致投資者信:千億美元準備出手!現是創業最佳時機 )
(背景補充:創業大神 GaryVee : NFT市場崩潰已開始!糾正「短期」過度投機 )

 

矽谷創業之父 aul Graham 終於發布了他準備了半年之久的文章《如何取得傑出成就》,這篇兩萬多字的長文是我讀過的最實用的工作指南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僅看到了 PG 此前在不同主題的文章與書籍中零散提及的工作方法論 ,除了必然在列的《駭客與畫家》,還有《Why Smart People Have Bad Ideas》、《Cities and Ambition》、《Do Things That Dont’t Scale》、《How to Work Hard》等等 *,還看到了與諸如《一個數學家的辯白》、《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這樣的優秀作品的理念契合點,因此前後花了一週的時間閱讀整理並呈現給大家,同時也激勵斷更一個月的自己,努力高頻更新有價值的內容!

另外,注腳也十分值得一讀 —— 為了正文閱讀的連貫性,我放棄了將它們逐一插入對應段落,但這 29 個注腳金句頻出,與正文一樣精彩。

本文於 2023 年 7 月發佈於 Paul Graham 的個人部落格,原文標題為《How to Do Great Work》

如果我們收集在不同領域成就偉大事業的技巧列表,它們的交集會是什麼呢?我決定通過實踐來找出答案。

我的目標有兩個,其一是建立一個可以為所有領域的從業者所用的指南,其二是我也對交集的形態感到好奇 —— 實踐表明,這個交集確實有一個「明確的形狀」,它不僅僅是一個標有「努力工作」字樣的點。

以下指南的前提假設是你擁有雄心壯志。

第一步是決定要做什麼。 我們所選擇的工作需要具有三個特質:

  • 1. 我們對這件事有天賦;
  • 2. 我們對這件事有深深的興趣;
  • 3. 這件事擁有取得傑出成就的空間。

在實踐中,我們不必過於擔心第三點 —— 對於具有雄心壯志的人來說,可見的空間已然過於保守 —— 所以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有天賦和極大興趣的事情。[1]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往往很困難。當我們年輕時,並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者不同型別的工作是什麼樣的,甚至我們最終做的一些工作可能當前還不存在。所以,雖然有些人在十四歲的時候就知道他們想做什麼,但大多數人還需要時間去弄清楚。

找出要做什麼的方法是通過工作。如果我們不確定要做什麼,那就猜,但是要選擇一件事情並開始做。我們可能會猜錯,但沒關係,瞭解多種事物是好的 ——  一些最偉大的發現來自於注意到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繫 。

養成自己發起並推動專案的習慣

不要讓「工作」這個詞等同於別人告訴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天真的取得了傑出成就,那可能會始於我們自己發起的一個專案 —— 它可能包含在某個更大的專案中,但你會推動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的專案應該是什麼?任何令自己感到興奮的且可以讓自己躊躇滿志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專案的品味會進化,興奮程度和重要性會趨於正相關 —— 七歲時,用樂高搭建巨大的模型可能看起來令人興奮且鬥志滿滿;十四歲時,可能是自學微積分;二十一歲時,則可能是開始探索物理學中的未解問題 —— 但,無論是什麼,它們始終是令人興奮的。

伴隨著興奮的好奇心是傑出成就的引擎和舵,它不僅會驅動我們前進,如果我們能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它還會告訴我們要做什麼。

我們對什麼有著「過分的」好奇心,「過分」到其他大多數人會覺得無聊的程度?那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事。

一旦找到了「過分」感興趣的事,下一步就是學習足夠多的知識,讓我們能夠到達此領域的知識前端。知識以分形的方式擴充套件,從遠處看,它的邊緣看起來很平滑,但一旦我們學習得足夠多,接近其中的部分邊緣,會發現它們充滿了缺口。

下一步是注意到這些缺口。這需要一些技巧,因為我們的大腦想要忽略這些缺口,以便構建一個更簡單的世界模型。許多偉大的發現來自於對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提出問題。[2]

如果答案看起來很奇怪,那就更好了 —— 傑出成就往往帶有奇特色彩 —— 從繪畫到數學,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點。試圖製造這種奇特的行為是做作的,但如果它出現了,就接受它。

大膽地追求不合群的想法,即使其他人對它們不感興趣  —— 事實上,尤其是他們不感興趣的時候。如果我們對大家都忽視的某種可能性感到興奮,並且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精確地說出他們都忽視了什麼,那就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賭注。[3]

四個步驟:

  • 1. 選擇一個領域;
  • 2. 學習足夠多的知識以到達領域前端;
  • 3. 注意到領域缺口;
  • 4. 探索其中有前景的缺口。

—— 這就是幾乎所有取得傑出成就的人都是如何做到的,從畫家到物理學家。

第二步和第四步需要努力。我可能無法用語言證明一個人必須努力才能取得偉大成就,但實證證據就像死亡的證據一樣確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從事自己深感興趣的事情 —— 興趣會驅使我們比單純的勤奮工作更加努力。

三個最強大的內在動機是好奇心、快樂和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慾望 ,當它們會彙聚在一起時,會成為最強大的組合。

最大的獎勵是發現一個新的分形芽。我們注意到了知識表面的一個裂縫,撬開它,裡面有一個完整的世界。

我們多討論一些關於弄清楚要做什麼這個複雜的問題。其中,主要困難在於,除了做過的工作,我們無法知道大多數型別的工作是什麼樣的,這意味著前面所說的四個步驟是重疊的:我們可能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做某件事,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喜歡它或者我們在這方面有多好;同時,我們沒有在做大多數其他型別的工作,也就沒有在學習。所以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會在不正確的時機且資訊非常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選擇。[4]

雄心壯志的性質加劇了這個問題。雄心壯志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對工作感興趣之前就有的,另一種是在工作過程中生長出來的。取得偉大成就的大多數人的雄心都是混合的,但前者越少,就會越難決定要做什麼。

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都假裝決定要做什麼很容易,他們期望我們在知道某個領域真正是什麼樣子之前就做出決定。因此, 沿著最佳軌跡來看,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往往會被系統視為異類。

如果這些系統至少承認這一點就好了 —— 系統不僅不能幫助我們弄清楚要做什麼,而且還是在假設我們可以在十幾歲的時候神奇地猜出來的基礎上設計的。它們不會說,但在這裡我要強調: 當涉及到弄清楚要做什麼時,我們只能靠自己 。 有些人運氣好,一下就猜對了,但其他人會發現自己在假設每個人都會在的軌道上歪斜著奔跑。

如果我們年輕並且有雄心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知道自己不應該被動漂流,假設問題會自己解決,同時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但沒有可以遵循的系統性程式。當我們閱讀取得傑出成就的人的傳記時,會發現運氣的參與程度是那麼高:他們通過偶然的會面,或者讀到他們碰巧拿起的一本書,就發現了要做什麼。 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成為運氣的顯眼目標,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保持好奇 —— 嘗試很多事,見很多人,讀很多書,問很多問題。[5]

當我們感到疑惑時,優先考慮有趣的事情。隨著對它們瞭解得越多,我們對領域的認知就會發生變化,例如,數學家做的事情與我們在高中數學課上做的事情非常不同 —— 所以我們需要給不同型別的工作一個展示它們是什麼樣的機會 —— 但是,當我們對一個領域瞭解得越多,它應該變得越來越有趣,如果沒有,那可能就不適合自己。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對其他人不感興趣的事情感興趣,不要擔心,我們的興趣越奇特,越好 —— 奇特的往往是強烈的,對工作有強烈的感受意味著我們會有超高的生産力。而且,如果我們在很少有人到達過的地方探索,那就更有可能找到新的東西。

當我們喜歡其他人感到乏味或恐懼的工作時,這是一個我們適合這份工作的標誌。

但,領域不是人,我們完全不需要對它們保持忠誠。如果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另一件更令人興奮的事,不要害怕切換。

如果我們正在為人們做點東西,要確保它是人們真正想要的。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法是做自己想要的東西:寫自己想讀的故事,製作自己想使用的工具。由於我們的朋友可能有類似的興趣,這也會為我們帶來初始「觀眾」。

這也可以從令人興奮的規則中得出的 —— 顯然,最令人興奮的故事就是我們自己想讀的故事。我特別提到這個例子的原因是, 有很多人在這方面做錯了,他們不是製作他們想要的東西,而是試圖製作一些想像中的、更成熟的觀眾想要的東西。一旦我們走上這條路,就迷失了。[6]

當我們試圖弄清楚要做什麼時,有很多力量會使我們誤入歧途:矯飾、趨勢、恐懼、金錢、政治、他人的願望、狡猾的騙子。但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就能抵禦所有這些,如果我們感興趣,就沒有誤入歧途。

追隨自己的興趣可能聽起來像是一種相當被動的策略,但在實踐中,它通常意味著要跨越各種障礙,我們通常需要冒著被拒絕和失敗的風險,所以這確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但是,我們雖然需要勇氣,但通常不需要太多計劃。大多數情況下,成就偉大事業的方式很簡單:在令人興奮的、能夠激發我們雄心壯志的專案上努力工作,好的事情就會自然發生 ——  我們不需要制定一個計劃然後執行它,只需要維持某些不變數 。

計劃的問題在於,它只適用於可以提前描述的成就。我們可以決定贏得金牌或者變得富有,然後堅持追求這個目標,但不能以這種方式實現自然選擇。

我認為,對於大多數想要取得偉大成就的人來說,正確的策略是不要計劃太多。在每個階段,做任何看起來最有趣並為未來提供最好選擇的事,我稱這種方法為「保持上風」—— 這似乎就是大多數偉大成就如何達成的。

即使我們找到了令人興奮的工作,進行這項工作也並不總是簡單的。有時候,一些新的想法會讓我們早上從床上跳起來,直接開始工作,但也有很多時候,事情恰恰相反。

我們不能只是張開帆,讓靈感把自己推向前方,會有逆風、潮汐和隱藏的暗礁。所以, 工作就像航行一樣,是有技巧的 。

例如,我們雖然必須努力工作,但是也有可能工作過度,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發現收益遞減:疲勞會讓我們變得愚蠢,最終甚至可能損害我們的健康。工作産生遞減收益的點取決於工作的型別,一些最艱難的型別,我們可能一天只能做四五個小時。

理想情況下,這些工時應該是連續的。盡可能地,試著安排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來工作,如果知道可能會被打斷,那就回避艱難的任務。

開始工作可能比繼續工作更難,你經常需要欺騙自己,才能越過初始門檻。不要擔心,這是工作的性質,不是你性格中的缺陷。工作需要一種「啟用能量」,每天,以及每個專案都有,但因為它比繼續前進所需的能量高,這個門檻可以被視作是假的,所以可以對自己適度撒個謊來越過它。

如果我們想取得偉大成就,對自己撒謊通常是錯的,但有少數幾個例外。每當早上不願意開始工作時,我經常欺騙自己說:

「我只是看看自己到目前為止做了什麼。」

五分鍾後,我發現了一些看起來錯誤或不完整的東西,就開始工作了。

類似的技巧適用於開始新的專案。在預估專案所需的工作量時,向自己撒謊是可以的, 許多偉大事業都是從某人說「這有多難?」開始的 。

這是年輕人有優勢的例子之一 —— 「他們更樂觀」 儘管他們樂觀的部分來源是無知,但在這種情況下,無知有時可以打敗淵博。

儘管如此,我們要盡量完成己經開始的事情,即使它比預期的工作量要多很多。完成一件事不僅是整潔或自律的練習,在許多專案中,最佳成就點處於本應是最後階段的地方。

另一個可以撒謊的點是在自己心中誇大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如果這有助於我們發現新的東西,那麼它可能最終並不是一個謊言。[7]

由於「開始工作」的有兩種定義 —— 「每天和每個專案」所以也有兩種形式的拖延, 以專案為單位的拖延遠比以天為單位的拖延更危險  —— 我們把開始那個雄心勃勃的專案推遲了一年又一年,因為時間還不夠 —— 當以年為單位計算時,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8]

專案的拖延之所以如此危險,其中一個原因是它通常會偽裝成「工作」。我們不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其他事情上勤奮地工作。所以,專案的拖延不會像日期的拖延一樣,觸發拖延的警報 —— 我們太忙了,注意不到它。

打敗專案拖延的方法是偶爾停下來問自己:

「我正在做我最想做的事嗎?」

年輕的時候,如果答案有時是「不」,那是可以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會變得越來越危險。[9]

傑出的成就通常需要我們在一個問題上花費大多數人認為超出了合理範圍的大量時間

我們不能把這個時間看作是成本,否則它會顯得太高,我們必須在工作過程中找到足夠的吸引力。

有一些工作,我們可能必須在自己討厭的事情上努力工作數年,才能接近喜歡的部分,但這不是傑出成就産生的方式,傑出的成就是通過持續關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來實現的 —— 當我們停下來盤點時,會驚訝於自己已經走了多遠。

我們往往會低估工作的累積效應。每天寫一頁字不算什麼,但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做,一年就能寫一本書 ——  這就是關鍵:一致性  —— 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並不是每天都做很多事情,他們只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如果我們做的工作有複合效應,那麼我們就會收獲指數增長, 大多數在做此類工作的人都是無意識的,但這值得我們停下來認真思考。例如,學習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我們對某件事瞭解得越多,學習更多的事情就越容易。「觀眾」的增長也是如此:我們的粉絲越多,他們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新粉絲。

指數增長的問題在於,曲線在開始時給人的感覺很平。但它不是,它仍然是一個美妙的指數曲線,只是我們無法直觀地理解這一點,所以我們低估了指數增長的早期階段。

一件可以指數增長的事可以變得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付出特別的努力去啟動。但由於我們在早期低估了指數增長,這也主要是無意識地完成的:人們在學習新事物的初始且無回報的階段中堅持下去,因為他們從經驗中知道學習新事物總是需要一個初始的推動力,或者他們一個一個地增加他們的「觀眾」,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 —— 如果人們意識到他們可以投資於指數增長,會有更多的人去做。

工作不僅僅在我們努力時發生的。當我們散步、洗澡或躺在床上時,會進行一種無明確目標的思考,這種思考可能非常有力量。 通過讓思緒稍微漫遊一下,我們經常能夠解決那些無法通過正面攻擊解決的問題 。

然而,我們必須是在以正常的方式努力工作前提下,才能從這種現象中獲益。我們不能只是四處遊蕩做白日夢。這種漫無目的的思考必須與有意識的工作交替進行,工作會引導我們思考問題。[10]

每個人都知道在工作時要避免分心,但在週期的另一半避免分心也很重要。每當我們的思緒發散時,它會漫遊向我們那一刻最關心的事情上。所以,要避免讓會將工作擠出首位的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否則我們會把這種寶貴的思考方式用在分心上(例外情況:不要回避愛情!)。

有意識地培養對自己領域工作的品味

除非我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以及是什麼使它成為最好的,否則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這就是我們所應追求的,因為如果我們不努力成為最好的,我們甚至都做不好。這一觀察已經被許多不同領域的人指出了,所以這可能值得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 1. 可能是因為實現雄心壯志的途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幾乎所有的錯誤都偏向一方 ——  幾乎所有未擊中目標的炮彈都是落得不夠遠;
  • 2. 可能是因為追求做到最好的雄心壯志與追求做好的抱負有著質的不同;
  • 3. 可能與「最好」不同,「好」只是一個過於模糊的標準,這三個可能都是真的。[11]

幸運的是,這裡也存在規模經濟。雖然努力做到最好可能看起來會為我們增加很大的負擔,但實際上我們經常會得到淨收益。這是令人興奮的,也是一種奇妙的解放,事情被簡化了 —— 在某些方面,努力做到最好比僅僅努力做好更容易。

追求高目標的方法之一是試圖創造一些人們在一百年後還會關心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觀點比我們同時代的人更重要,而是因為 一百年後仍然看起來不錯的東西更有可能是真正好的東西。

不要試圖以一種獨特的風格工作,只需要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們無法不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做事。

風格是在不刻意為之的情況下以獨特的方式做事,刻意為之則是矯飾。

矯飾實際上是假裝工作的人不是自己,我們採用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但虛假的人格。雖然我們可能會為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感到滿足,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假人格。[12]

年輕人最容易受到「成為他人」的誘惑,他們經常自認為是無名小卒。但永遠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我們持續做足夠有前景的專案,這個問題就會逐漸自我消解。如果成功地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專案,我們就不是無名小卒,而是完成它的人。所以,只要工作,我們的身份就會自己變好。

「避免矯飾」是個有用的規則,這需要長期堅持,但我們如何用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呢?我們如何說出要成為什麼,而不是不要成為什麼呢?最好的答案是真誠。如果我們是真誠的,那就不僅可以避免矯飾,還可以避免一整套類似的惡習。

真誠的核心是誠實。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誠實,作為一種無私的美德 —— 作為一種犧牲。但事實上,它是一種力量的來源,要看到新的想法,我們需要對真相異常敏銳。假設我們正在試圖看到比其他人到目前為止看到的更多的真相,如果我們在智力上不誠實,又怎麼能對真相有敏銳的眼光呢?

保持智力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的一種方法是保持輕微的正壓。願意積極承認自己的錯誤 —— 一旦我們承認自己在某件事上犯了錯誤,就自由了 —— 在這之前,我們必須承擔它。[13]

真誠的另一個更微妙的組成部分是不拘小節。「不拘小節」比它的語法層面所暗示的要重要得多, 它不僅僅意味著少做某些事,還意味著關注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無關的事情。

拘泥於形式和矯飾的共同點是,你在做工作的同時,也試圖以某種方式偽裝。但任何投入到「表面功夫」中能量都會被從做重要的事情中分走。這就是為什麼書呆子在做偉大的工作上有優勢的一個原因:他們在表面功夫上花費的努力很小。事實上,這基本上就是書呆子的定義。

書呆子有一種天真的大膽,這正是你在做偉大的工作時所需要的。它不是學來的;它是從童年保留下來的,所以要保持它。 成為那個把事情做出來的人,而不是坐在背後提供複雜的批評的人。「批評很容易」在最字面的意義上是真的,而取得偉大成就的路永遠不容易。

可能有一些工作,悲觀是一個優勢,但如果我們想去的傑出成就,樂觀是一個優勢,即便這意味著我們有時會冒看起來像一個傻瓜的風險。舊傳統指導我們做相反的事,《舊約聖經》說:最好保持安靜,以免看起來像一個傻瓜 —— 但這是為了看起來聰明的建議,如果我們真的想發現新的東西,最好冒險告訴人們自己的想法。

有些人天生就是真誠的,有些人需要有意識的努力,任何一種真誠都足夠。但我懷疑, 如果沒有真誠,就不可能做出偉大的工作,而且即使我們是真誠的,也很難做到 。 我們沒有足夠的誤差邊際來容納被影響、智力上的不誠實、拘泥於形式、流行或酷帶來的現實扭曲。[14]

優秀的作品不僅與創作者保持一致,也與作品本身保持一致。通常而言,優秀的作品都是成體系的 —— 所以,如果我們在工作中面臨抉擇,問問自己哪個選擇更有一致性。

我們可能不得不放棄一些事情並重新開始,我們不一定必須這樣做,但我們必須願意這樣做,這可能需要一些努力。當我們需要重做一些事情時,對維持現狀的傾向性和懶惰會聯合起來讓我們否認這個想法。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問問自己:

如果我已經做了改變,我是否想要恢復現在的狀態?

要有放棄的信心與決心

不要僅僅因為自己為其感到驕傲,或者花費了很多努力,就保留不合適的東西。

實際上,在某些型別的工作中,層層剝離並探究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本質是好的。結果會更加直接明瞭,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它,也將無法對自己撒謊,需要直面其中是否有真正重要的東西。

數學優雅(Mathematical Elegance)可能聽起來像是一個純粹的隱喻,來自藝術 —— 當我第一次聽到用「優雅」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證明時,我就是這麼想的。但現在我傾向於它在概念上是先行的 —— 藝術優雅的主要成分是數學優雅 ——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超越數學的有用標準。

然而, 優雅是一個長期的投注。 費力的解決方案在短期內通常會有更高的聲望,它們需要大量的努力,而且很難理解,這兩點都會讓人印象深刻,但也許是暫時的。

相反,完成一些最好的作品看起來好像只花費了相對較少的努力,因為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存在了,它不需要被創造,只需要被看到。 當我們很難說自己是在創造某物還是在發現它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

當我們正在做的工作可以被看作是創造或發現時,請偏向於發現。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管道,通過它,想法可以自然地形成。

(奇怪的是,選擇要解決的問題這件事是一個例外。這通常被視為搜尋,但在最好的情況下,它更像是創造一些東西,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創造了某個領域。)

同樣,如果我們試圖構建一個強大的工具,那要讓它盡可能地無限制。一個強大的工具會以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方式被使用 —— 這幾乎可以算作強大工具的定義,所以要傾向於消除限制,即使你不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好處。

偉大的作品通常會像工具一樣,其他人可以基於其再構建作品。所以,如果我們正在創造其他人可以使用的想法,或者揭示出其他人可以回答的問題,那麼這是一個好的跡象 —— 最好的想法在許多不同的領域都有影響。

如果我們以最通用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它們會比我們預期中的更真實。

當然,僅僅真實是不夠的, 偉大的想法必須是真實且新穎的 。並且,即使你已經學到足夠的知識來到達知識的前端,看到新的想法也需要一定的能力。

在英語中,我們給這種能力取了如原創性、創造性和想像力等名字。給它一個單獨的名字似乎是合理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似乎是一個單獨的技能。我們可能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能力 —— 很高的「技術效能力」—— 但可能沒有這麼多看到新想法的能力。

我從未喜歡過「創新過程」這個詞,它似乎有些誤導性。原創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種思維習慣。原創的思想家,無論他們關注的是什麼,都會産生新的想法,就像角磨機丟擲火花一樣,沒有人可以控制這種現象的發生。

如果一個人關注的事情是自己不太理解的事情,這些新的想法可能並不好。我認識的最具原創性的思考者之一在離婚後決定專注於約會,他對約會的瞭解不甚深入,大約與一般 15 歲的孩子一樣,結果好得令人驚訝 —— 看到原創性與專業知識是分離的,它的本質就變得更加清晰。

我不知道原創性是否可以被培養出來,但肯定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例如,當我們在工作時,更有可能産生原創想法。原創想法並不來自於刻意的嘗試,而是來自於嘗試構建或理解稍微困難的東西。[15]

討論或寫作我們感興趣的事情是産生新想法的好途徑。當我們試圖把想法用詞語表達出來時,缺失的想法會産生一種「吸引力」,把新想法從自己身上「吸引」出來。實際上,有一種思考只能通過寫作來完成。

改變我們所處的環境可能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到訪一個新地方(這裡地方的定義是模糊的,不特指物理座標),會發現自己在那裡會産生新想法,旅行本身通常會使靈感湧現。但是,我們可能不必走得很遠就能體會到這種妙處 —— 有時候,只需要去散步就足夠了。[16]

瞭解不同的專業領域也會有所幫助。如果我們探索了許多不同的領域,會有更多新想法,這就像是給了角磨機更大的工作表面,另一部分原因則是,類比是新想法的豐富的來源。

不過, 不要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許多領域上 , 否則會分散得太薄。我們應該根據冪律分佈的規則來分配它[17] ——  對少數幾個主題「專業地好奇」,對更多的主題「隨便地好奇」。

好奇心和原創性密切相關。表面上看,好奇心通過給原創性提供新事物來餵養它,但兩者之間的關係比這更緊密 —— 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它大致可以被視為問題的原創性,和答案的原創性一樣。而且,既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問題在答案中的權重很高,那麼同樣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好奇心就是創造力的一種。

擁有新想法是一種奇怪的遊戲,因為通常它還包括看到那些就在我們眼前的東西。一旦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想法,它往往顯得很明顯 —— 為什麼之前沒有人想到這個?

當一個想法看起來既新穎又顯而易見時,它可能是個好主意。

看到顯而易見的東西聽起來很容易,然而,從經驗上看,産生新想法是困難的,這個明顯矛盾的源頭是什麼呢?那就是看到新的想法通常需要我們改變看世界的方式。我們通過模型看世界,這些模型既幫助著我們,也限制著我們,在修復有問題的世界模型的過程中,新的想法會變得顯而易見,但注意到並修復一個有問題的模型是困難的,這就是新的想法既明顯又難以發現的原因。在你做了一些困難的事情之後,它們就容易被看到。

發現有問題的世界模型的方法之一是比其他人更嚴謹。有問題的模型在與現實發生沖突時會留下一些跡象,但大多數人不想看到這些跡象。保守的說法是,人們傾向於依賴於他們當前的模型,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所以他們傾向於忽略模型出現問題時留下的線索,無論這在反思中看起來多麼明顯。

要找到新的想法,我們必須抓住這些跡象,而不是避而不見。這就是愛因斯坦做的,他能看到麥克斯韋方程的偉大意義,不是因為他在尋找新的想法,而是因為他更嚴謹。

我們所要做的另一件事是願意打破規則。雖然這聽起來矛盾,但如果我們想修正自己的世界模型,那麼成為一個習慣於打破規則的人會有所幫助。從舊模型的觀點來看,這個模型通常至少會違反隱含的規則,包括我們自己最初也是這麼認為的。

很少有人瞭解打破規則所需的程度,因為新的想法在成功後看起來更保守。一旦我們使用了新的世界模型,它們會看起來完全合理,但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地心模型在天文學家中被普遍接受甚至都花了近一個世紀,在這期間,所有人都覺得它錯的離譜。

實際上,如果我們思考一下會發現,一個好的新想法必須對大多數人來說看起來是壞的,否則就已經有人探索過了。所以 我們在尋找的是那些看起來瘋狂,但是正確類別的瘋狂想法。 我們如何識別他們呢?不能確定。通常看起來不好的想法就是不好的,但是,正確類別的瘋狂想法往往是令人興奮的,它們富有意蘊,而單純的壞想法往往會讓人感到沮喪。

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打破規則:享受打破規則本身,或乾脆無視規則 —— 我將它們分別稱為積極和被動獨立思考。

積極獨立思考的是那些叛逆的人。規則不僅無法阻止他們,打破規則還會給他們額外的能量。對這類人來說,一個專案的純粹膽大有時就可以提供足夠的「啟用能量」讓它啟動。

打破規則的另一種方式是不關心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 這就是為什麼新手和外行人經常做出新發現,他們對所在領域既有假設的無知可以作為一種暫時的被動獨立思考的來源。自閉症患者似乎也對常規信條有著免疫力,我認識的幾個人說這幫助他們有新的想法。

「嚴謹 + 打破規則」聽起來像是一個奇怪的組合。在主流文化中,他們是對立的,但在這方面,主流文化的模型是有問題的,它預設假設問題都是瑣碎的,而在瑣碎的事情中,嚴謹和打破規則確實是對立的,但 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中,只有打破規則的人才是真正嚴謹的。

一個被主流文化忽視的想法通常直到半決賽才敗下陣來。我們在潛意識中看到了它,然而潛意識的另一部分會擊敗它,因為它太奇怪、太冒險、太麻煩、太有爭議。但這隱含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我們如果能關閉這些過濾器,就能看到更多的新想法。

做到這一點的方式之一是問自己:什麼是別人認為的好想法?這樣我們的潛意識就不會為了自我保護而否決他們。

我們也可以從掩蓋它們的事物著手,來發現被忽視的想法。每個被珍視的錯誤原則周圍,都存在一片有價值但因為它們與原則相矛盾而未被探索的想法的棲息地。

宗教是被珍視但錯誤原則的集合。所以無論是字面意義上或隱喻地,任何被描述為宗教的東西的陰影之下都存在有價值的但未被探索的想法,哥白尼和達爾文都做出了此類發現。[18]

在我們所在的領域,人們對什麼規則過分依賴,以至於它們可能不像公認的那般可以自證其是?如果我們拋棄這個原則,會有什麼可能性?

人們在解決問題上所表現出的原創性遠超在決定要解決哪些問題上。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決定要做什麼時也可能驚人地保守,那些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會想要趕時髦的人也會被吸入到處理「時興問題」的漩渦中。

問題需要我們下大賭注,這也是人們選擇問題比解決問題更保守的原因之一。一個問題可能伴隨我們好幾年的時間,而探索一個解決方案可能只需要幾天。但即便如此,我認為大多數人都過於保守,他們不僅僅是在迴避風險,也在迎合潮流,不流行的問題被低估了。

最有趣的一類不流行問題是那些人們認為已經完全探索過,但實際上並沒有的。 傑出的成就往往源於已經存在的東西,但問題發現者深入探索並展現了其更多潛力, 杜勒爾和瓦特都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如果我們對別人認為已經被充分探索的領域感興趣,不要讓他們的懷疑阻擋我們,人們往往會在這方面犯錯。

解決不流行的問題可能會非常愉快,工作過程中沒有炒作或忙慌。機會主義者和批評者都在別處忙碌,這時我們的工作往往有一種氣定神閑的穩定,在努力「培育」這些「否則會被浪費」的想法時,有一種令人滿足的經濟感。

但最常見的被忽視的問題並不是明確地不流行,而是它們並未過時,只是似乎沒有它實際上那麼重要。我們怎麼找到這些呢?通過自我放縱 —— 通過讓自己的好奇心有其自由發揮的空間,至少暫時地遮蔽自己腦中那個說我們只應該在「重要」問題上工作的小聲音。

我們確實需要將精力放在重要的問題上,但幾乎每個人在評價什麼算重要問題時都過於保守。而且,如果我們周圍有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問題,它可能已經在我們的潛意識雷達中了。所以,試著問自己: 如果我要從「嚴肅」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只是因為這會非常有趣,我會做什麼? 答案可能比看起來更重要。

選擇問題的原創性似乎比解決問題的原創性更重要,這是區分那些發現全新領域的人的關鍵點。

所以,可能看起來只是初步步驟的東西 —— 決定要做什麼 —— 在某種意義上是整個遊戲的關鍵。

很少有人能理解這一點。關於新想法的最大的誤解之一是關於他們的組成中問題與答案的比例,人們認為重要的部分是答案,但往往真正的洞察在於問題。

我們低估問題的一部分原因是學校的教育方式。在學校裡,問題往往只在被解決之前存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就像不穩定粒子一樣。但一個真正好的問題可以是更多的東西,一個真正好的問題是發現的一部分:新物種是如何産生的?讓物體向地球墜落的力量和讓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量是同一個嗎?通過甚至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已經進入了令人興奮的新領域。

未解決的問題與我們如影隨形,會讓我們感到負擔。但我們帶著的問題越多,發現解決方案的機會就越大 —— 或者可能更令人興奮的是,發現兩個未回答的問題是同一個。

有時候一個問題會伴隨我們很長時間。傑出的成就往往出自我們多年前 —— 甚至我們的童年同期 —— 首次注意到的,而且無法停止思考的問題。人們經常談論保持自己年輕時夢想活躍的重要性,但保持年輕時問題的活躍同樣重要。[19]

專業知識的實際形態與大眾印象最大的區別之一是, 在大眾印象中,專家們是胸有成竹的,但實際上,我們越是困惑,越好 , 只要(a)我們困惑的事情是重要的,並且(b)沒有其他人也理解它們。

想想新想法被發現的那一刻之前所發生的事,通常情況下,是一個具有足夠專業知識的人對某事感到困惑,這意味著困惑是原創性的一部分 —— 混亂!我們必須願意看到世界充滿謎團,對此感到舒適,但也不能那麼舒適,以至於不想解決它們。[20]

擁有很多未解答的問題是一件很棒的事。這也是那些富有的人會變得更富的原因之一, 獲得新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嘗試回答現有的問題,問題不僅導向答案,而且也導向更多的問題。

最好的問題會在被回答的過程中成長。

我們注意到當前正規化中一條顯眼的線索,並試圖拉扯它,它就會變得越來越長。所以,我們在試圖回答問題之前,不要苛求問題的「大」是明確的,我們很少能預測到這一點,僅僅注意到線索就已經很難了,更不用說預測如果我們拉扯它,會有多少東西隨之而來。

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廣泛的好奇心 —— 在許多線索上都稍微拉一拉,看看會發生什麼。大事物開始時都很小,它們的初始版本通常只是實驗、副專案或者演講,然後逐漸發展成更大的事物 —— 所以,我們應該開始著手做很多小事情。

高産的作用是被低估的 。 我們嘗試的事情越多,發現新事物的機會就越大。然而,要知道,嘗試很多事也將意味著嘗試很多無用的事,我們不能只有很多好主意而沒有同樣多的壞主意。[21]

當我們進入一個領域時,雖然從學習前人的工作成果開始聽起來更負責任,但通過嘗試,我們會學得更快,也會收獲更多的樂趣,而當我們去看前人的工作時,也會更好地理解它們。所以,在初始階段不要害怕犯錯,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從小事著手更加容易,這兩個想法就像兩片相鄰的拼圖片一般契合。

我們如何從小事開始做出偉大的事情?通過做有連續性的事。偉大的事業幾乎總是在一系列連續的工作中被成就的。我們從一些小事開始,逐漸發展它,最後的版本既比我們可能計劃的任何東西更好,也更有想像空間。

當我們為人們做東西時,製作連續的版本特別有用 —— 快速地將初始版本呈現給他們,然後根據他們的反應進行演變。

試試可能行得通的最簡單的東西。出乎意料地,它經常會是有用的,如果沒有,至少這會讓我們啟程。

不要試圖在任何一個版本中塞進太多的新東西。對此有一些對應的名稱,對第一個版本來說是呈現(delivery)花費太長時間,對第二個版本來說是第二系統效應,但這些都只是更具一般性原則的例子。

新專案的早期版本有時會被貶低為玩具。當人們這麼做時,這是個好兆頭,這意味著它具備新思想所需要的一切,只是缺乏規模,而那往往會隨之而來。[22]

從小發展的另一種選擇是事先計劃我們要做的事情。計劃通常看起來是更負責任的選擇,說「我們要做 x,然後做 y,然後做 z」聽起來比「我們要試試 x,看看會發生什麼」似乎更有組織,它確實更有組織,只是效果不那麼好。

計劃本身並不好,但有時候它是必要的,只是是一種必要的惡 —— 對無情條件的反應。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我們正在使用不靈活的媒介,或者因為我們需要協調很多人的努力,如果我們保持專案小而使用靈活的媒介,就不必計劃那麼多,我們的設計可以逐步演變。

盡可能承擔我們負擔得起的風險。 在有效市場中,風險與回報成比例,所以不要尋求確定性,而要尋找高期望價值的賭注。 如果我們不失敗,偶爾可能是因為過於保守。

雖然保守主義通常是老年人的代名詞,但年輕人更容易犯這個錯誤。無經驗讓他們害怕風險,但實際上,我們年輕的時候承受得起的風險最大。

即使一個專案失敗了,也可以是有價值的。因為在處理它的過程中,我們會穿過很少有人見過的領域,遇到很少有人提出的問題。 試圖做一些稍微難一點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全新問題的最好來源。

在我們有年輕人的優勢時,使用它們,一旦我們有了有經驗的優勢,就使用那些。 年輕人的優勢是精力、時間、樂觀和自由,有經驗的優勢是知識、效率、金錢和權力 —— 努力工作,我們可以在年輕時獲取一些後者,並在經驗漸長時保持一些前者。

有經驗的人的另一個優勢是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年輕人經常意識不到自己所擁有的優勢 —— 最大的可能性來自時間,而年輕人對他們在時間上的富足沒有任何概念。利用這個時間的最佳方式是以「略微任性」的方式來使用它:只是出於好奇心而去學習我們不需要知道的東西,或者只是因為一件事很酷而試圖去建造一些東西,或者讓自己變得非常擅長某事。

「略微」是一個重要的修飾詞。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以揮霍時間,但不要簡單地浪費它。做一些我們「擔心可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和「確定會」浪費時間的事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 前者至少是一次賭注,結果可能比我們認為的更好。[23]

年輕,或者說無經驗的最微妙的優勢,就是我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 。當我們的大腦第一次接受一個想法時,有時兩者並不完全匹配,但通常問題出在我們的大腦上,偶爾在想法上。想法中的一部分突兀地冒出來,在我們思考時刺痛自己,習慣了這個感覺的人已經學會忽視它,但我們有機會不這樣做。[24]

所以,當我們第一次學習某件事時,要注意那些似乎錯誤或缺失的東西。我們會被誘惑忽視它們,認為有 99% 的可能性問題在自己身上,並且我們可能必須暫時放下自己的疑慮以繼續前進,但不要忘記它們 —— 當我們深入到領域中,再回來檢查它們是否依然存在,如果在我們現在的知識水平下,它們仍然是可行的,那麼它們可能代表著一個未被發現的想法。

經驗給我們帶來的最有價值的知識之一是知道我們不必擔心什麼。 年輕人知道所有可能的事,但不知道它們的相對重要性,所以他們對所有事情都一樣擔憂,而我們應該只對幾件事情擔憂,對其他的事情幾乎不需要擔憂。

但我們的無知只是缺乏經驗問題的其中一半,另一半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錯誤的東西。我們帶著滿腦子毫無意義的東西進入成年期 —— 已經養成的壞習慣和被教導的錯誤觀念 —— 在清除了至少是在自己想做的工作的路上的噪聲前,我們無法取得傑出成就。

我們頭腦中許多無意義的噪聲都是學校留下的。我們習慣於學校,以至於我們無意識地將「去學校」當作「學習」,但實際上學校有各種奇怪的價值觀,扭曲了我們對學習和思考的觀念。

例如,學校會引導我們進行被動學習。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課堂便利用其權威告訴我們所有人必須學習什麼,然後測試我們是否做到了,但是課堂和考試並不是學習的本質,他們只是學校通常設計的産物。

盡快克服這種被動性越好。如果還在學校,那就試著把教育當作自己的專案,老師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是反過來。這可能看起來有些牽強,但這不僅僅是一種特別的思維實驗,從經濟上說,這是真的,在最好的情況下,從知識上說也是真的,最好的老師不想做我們的老闆。他們寧願我們推進,用他們作為一個建議的來源,而不是被他們通過材料拉動。

學校也給我們工作是什麼樣的誤導性印象。在學校裡,他們告訴我們問題是什麼,而且幾乎總是可以使用我們到目前為止學到的東西來解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找出問題是什麼,而且往往不知道它們是否可以解決。

但是學校教導我們最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訓練我們通過「破解測試(hacking the test)」來贏。我們不能通過這樣做取得傑出成就,所以要停止尋找此類捷徑,擊敗系統的方法是專注於其他人忽視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而不是偷工減料。

不要依賴某個「看門人」給自己一個「大機會」,即使這是真的,得到它的最好方式是專注於做好工作,而不是追逐有影響力的人。

也不要把「委員會」的拒絕放在心上。讓招生官員和管理委員會印象深刻的品質與做出偉大工作所需的品質完全不同。選擇管理層的決定只有在它們是回饋迴圈的一部分時才有意義,而很少有決定是這樣的。

在一個領域裡,新手經常會複制已有的工作。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試圖複制一件事是學習它是如何運作的最好方式,複制並不一定會使我們的工作失去原創性, 原創性在於新想法的産生,而不是舊想法的缺失。

有好的複製方式,也有壞的。如果我們要複製一些東西,那麼公開地去做,而不是偷偷摸摸,或者更糟糕,無意識地去做,這就是那句被誤傳的名言「偉大的藝術家都是竊賊」的含義。真正危險的複製型別,即給複製帶來壞名聲的那種,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做的複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不過是在別人鋪設的軌道上漲駛的列車,但在另一個極端, 複製可以是一種超越的標誌,而不是從屬關係 。[25]

在很多領域裡,我們早期的工作幾乎不可避免地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他人的。專案很少是憑空産生的,它們通常是對已有工作的反應: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自己沒有任何已有工作,如果我們要對某事有反應,那必然是別人的工作,一旦我們有了穩定的地位,就可以對自己的工作有所反應。儘管前者被認為派生的,後者不被認為派生的,但從結構上看,兩種情況比看起來更相似。

有時候,足夠新穎的、最新奇的想法一開始看起來更加像派生出來的。在最初構想階段,新的發現通常需要被視為現有事物的變形,甚至他們的發現者也是這樣做的,因為還沒有對應的概念以及詞彙來描述它們。

複製確實有些危險,其中之一是傾向於複製舊東西 —— 那些在過去是知識前端,但現在已經不再是的東西。

當我們複製某件事時,不要複製它的所有特性。如果我們複製某些部分的話,會看起來很荒謬。例如,我們 18 歲時不能複製一位 50 歲傑出教授的舉止,或者幾百年前文藝複興時期詩歌的習語。

我們所崇拜事物的一些特性是「盡管他們存在缺陷但依然取得成功的」。但事實上,最容易模仿的特性最有可能是缺陷。

對於行為尤其如此。一些有才華的人是混蛋,這有時使得無經驗的人認為做混蛋是才華的一部分,並不是,才華只是他們得以逃脫的方式。

最有力的複製型別之一是從一個領域複製到另一個領域。歷史上充滿了這種型別的偶然發現,所以我們值得有意地去學習其他型別的工作,從而為這類偶然性提供幫助。我們可以從毫不相干的領域中獲取想法,如果我們能夠讓它們成為靈感來源的話。

負面的例子可能和積極的例子一樣啟發人。事實上, 我們有時可以從做得糟糕的事情中學到比從做得好的事情中更多的東西, 有時只有當它缺失時,才能清楚地看出完滿需要什麼。

如果我們所在領域的許多最好的人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那去那裡待一段時間通常是個好主意。 這會增加我們的鬥志,同時,通過向我們展示這些優秀的人都是人,增加我們的自信心。[26]

如果我們是真誠的,可能會受到比自己期望的更熱烈的歡迎。大多數在某件事上非常出色的人都很樂意和任何真正有興趣的人談論它 —— 如果他們真的很擅長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們可能對它存在一種類似業餘愛好者般的心理,業餘愛好者總是想談論他們的愛好。

然而,找到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可能需要一些努力。取得傑出成就會帶來巨大的威望,以至於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大學,大家都有一個禮貌的假設,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從事它。而這並非事實,人們不能公開說明這點,但在大學內部,不同部門所做的工作品質差距巨大 —— 一些部門有人做出了偉大的工作,其他的在過去有過,其他的從來沒有過。

尋找最好的同事

很多專案是無法獨自完成的,即使我們正在從事可以獨自完成的專案,也好有其他人來鼓勵自己,和我們交流想法。

然而,同事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工作,他們也會影響我們本身。所以, 與我們想成為的人一起工作,因為我們將會變得像他們。

在同事方面,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 擁有一兩個優秀的同事比擁有一個樓的還算不錯的同事更好。實際上,不僅是更好,而且是必需的,從歷史來看,在叢集中取得傑出成就的案例表明,同事通常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取得偉大成就。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有足夠好的同事呢?根據我的經驗,當我們有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不確定,那可能沒有。可能有更具體的答案,但這裡是一個嘗試: 足夠好的同事會提供令人驚訝的見解,他們能看到並做我們不能做的事。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小撮足夠好的同事,讓我們在這個意義上保持警覺,他們可能就已經越過了「不錯」的閾值。

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從與同事的合作中獲益,但一些專案需要更大規模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發起這樣的專案。如果我們想參與這樣的專案,將必須成為一個管理者,好的管理需要才能和興趣,這和其他任何型別的工作一樣,如果我們沒有它們,就沒有妥協的方案: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學習管理並將其作為第二技能,或者避免參與這樣的專案。[27]

珍惜自己的士氣 —— 當我們從事雄心勃勃的專案時,這是一切的基礎。

我們必須像呵護生命一樣來培養和保護它。

士氣從我們的人生觀開始。如果我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則更有可能取得偉大成就,我們需要把自己看作是幸運的,而不是受害者。

事實上,工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護我們免受自己的問題的影響。如果我們選擇的工作是純潔的,那麼其本身就會成為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困難中尋求庇護的地方,這種逃避是非常有生産力的,一些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利用過這種行為。

士氣通過工作複合增長:高昂的士氣幫助我們做好工作,這又增加了我們的士氣,幫助我們做得更好。但這個週期也在反方向奏效: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工作,那可能會讓自己士氣低落,使得做事更難。由於這個週期在正確的方向執行如此重要,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切換到更簡單的工作可能是個好主意,只要我們一直做事就好。

雄心勃勃的人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讓挫折一次性毀掉他們的士氣,就像氣球爆炸一樣。我們可以通過明確挫折是我們過程的一部分來預防這一點,解決難題總是涉及到走回頭路。

取得傑出成就是一種深度優先搜尋,歸根結底是我們想成功的慾望。 所以,「如果一開始沒有成功,再試一次」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它應該是「如果一開始沒有成功,要麼再試一次,要麼退回去,然後再試一次」。

「永不放棄」也不完全正確,顯然,有時候選擇退出是正確的選擇。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永遠不要讓挫折讓我們慌亂地走比自己需要的更多的回頭路 —— 推論:永遠不要放棄根節點。

工作如果令人痛苦掙扎,不一定是壞的跡象,就像在跑步時呼吸困難不一定是壞的跡象一樣,這取決於我們跑得多快。所以學會區分好的痛苦和壞的痛苦 —— 好的痛苦是努力的標誌,壞的痛苦是損害的標誌。

「觀眾」是士氣的關鍵組成部分。 學者的觀眾可能是他們的同行,在藝術領域,可能是傳統意義上的觀眾 —— 無論哪種方式,觀眾的數量不需要很大,觀眾的價值並不像其大小那樣成線性增長。這對於那些著名的人來說是個壞訊息,但對於剛剛起步的人來說是個好訊息,因為這意味著一小組專注的觀眾足以支援我們,如果有少數人真正喜歡我們在做的事,那就夠了。

盡可能避免讓中間人介入我們和自己的觀眾之間。在某些型別的工作中,這種情況不可避免,但我們有極大的自由度擺脫這種情況,因此,如果能讓我們直接面對自己的觀眾,那我們最好轉而從事類似的工作。[28]

我們花時間在一起的人也會對我們的士氣産生很大影響。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增加了自己的能量,而有些人減少了我們的能量,而一個人對你産生的影響並不總是你期望的。尋找那些能增加我們能量的人,避開那些減少我們能量的人 —— 當然,如果有人需要我們照顧,那就優先考慮。

不要與一個不明白我們需要工作,或者與我們的工作競爭注意力的人結婚。如果我們有雄心壯志,我們需要工作,這無須多言,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讓我們工作,要麼就是不理解我們,要麼就是理解但不在乎。

最後, 士氣其實也是物理的,我們用身體思考,所以照顧好它很重要。 這意味著定期運動、飲食以及保持良好睡眠,避免使用危險型別的藥物。跑步和步行是特別好的鍛煉方式,因為它們有利於思考。[29]

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並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快樂,但他們比不成功時更快樂。實際上,如果我們聰明而有雄心,不工作是危險的,那些聰明而有雄心,但沒有成就很多的人往往會變得很痛苦。

想要給別人留下印象是可以的,但要選擇正確的人,我們所尊重的人的觀點是訊號;名聲,也就是我們可能尊重或可能不尊重的更廣泛群體的觀點,只是噪音。

一種工作的聲望最好的情況下是一個落後的指標,有時則是完全錯誤的標誌。如果我們把任何事情做得足夠好,我們就會使它有聲望。所以,面對一種工作,我們的問題不應該是它有多大的聲望,而是它可以被做到多好。

競爭可以是一個有效的動力,但不要讓它指導我們選擇問題,不要僅僅因為別人在追求某件事就讓自己被扯進去。事實上,不要讓競爭者指導我們做任何比較具體的事,比如更加努力工作。

好奇心是最好的指導者,好奇心永遠不會撒謊,它比我們自己更瞭解什麼值得關注。

注意這個詞出現的頻率。 如果我們問一個預言家取得傑出成就的祕密,預言家用一個詞回答,我賭就是「好奇心」。

這並不能直接被解釋為建議。僅僅是好奇是不夠的,我們也不能左右好奇,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它,讓它驅動我們。

好奇心是做偉大工作的所有四個步驟的關鍵:它會為我們選擇領域,帶我們到達領域邊界,讓我們注意到其中的空白,並驅使我們去探索它們 —— 整個過程都在與好奇心共舞。

信不信由你,我試圖讓這篇論文盡可能地短。但是它的長度至少意味著它起到了一個過濾器的作用 ——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你一定對做偉大的工作感興趣。如果是這樣,你已經比你可能意識到的要進一步了,因為願意去想的人的集合是很小的。

取得偉大成就的因素在字面上,數學上是因素,它們是: 能力、興趣、努力和運氣。 運氣是我們無法左右的,所以可以忽略它;並且,如果確實想要取得偉大成就,我們可以假設每個人都很努力; 所以問題歸結為能力和興趣 —— 我們能否找到一種工作,將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結合起來,讓新想法併發?

我們有樂觀的理由。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取得偉大成就,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方式還未被發現。在所有這些不同型別的工作中,我們最適合的那一種可能是非常接近的匹配,可能是一個滑稽的接近的匹配 —— 這其中只有一個問題,我們要找到它,以及我們的能力和興趣能帶自己走多遠 —— 我們只能通過嘗試來回答這個問題。

可以嘗試取得偉大成就的人比實際做到的人多得多,但阻止他們的是一種由謙遜和恐懼組成的混合物,例如,「試圖成為牛頓或莎士比亞似乎有點狂妄,這看起來也很難」,「如果試了這樣的事情,一定會失敗」,「經過推算,這樣的概率很小,不做是明智的」等等。很少有人有意識地決定不去嘗試取得偉大成就,但這就是潛意識裡正在發生的事 —— 他們迴避這個問題。

現在我要與你玩個遊戲了。你想取得偉大的成就,還是不想呢?現在你必須有意識地下決定 —— 對不起,對此我感到抱歉,我一般不會對讀者這麼做,但看到這裡,我已經知道你感興趣了。

不要擔心過於自大,你不需要講這個決定告訴任何人。如果太難,失敗了,那又怎樣呢?很多人需要解決這更糟糕的問題 —— 實際上,如果這是你最糟糕的問題,那麼你真的非常幸運。

是的,我們必須努力工作。但再次,很多人必須努力工作。並且,如果我們在做自己覺得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們必然會在正確的道路上,工作可能會感覺比我們很多同伴的輕鬆。

發現正在等待被發現,為什麼不是由我們自己呢?

注腳

[1] 我不認為我們可以給傑出成就一個精確的定義。取得傑出成就意味著做了某件很重要事情,做得很好,以至於擴大了人們對可能性的認識,但是,對於重要性並沒有一個閾值,這是一個程度的問題,而且往往很難在當時進行判斷。所以,我甯願讓人們專注於發展他們的興趣,而不是擔心它們是否重要 —— 只要試圖做一些令人驚奇的事情,子孫後代會判斷你是否成功。

[2] 很多的單口喜劇都是基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不尋常現象。「你有沒有注意到…?」新的想法來自於關於非瑣碎事情的這類觀察,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對一個新想法的反應往往是笑:哈!

[3] 「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精確地說出他們都忽視了什麼」這個限定是關鍵。如果我們對大部分權威都不認可的事情感到興奮,但不能給出比「他們不懂」更精確的解釋,那麼我們自己就開始向怪人那一端發展了。

[4] 找到一些事情來做並不僅僅是在當前版本和已知問題之間找到匹配的問題,我們往往必須要與問題共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找出該做什麼事會很困難。我們所能搜尋的空間是巨大的,它是所有可能的工作型別(已知的和尚未發現的)和所有可能的未來版本的笛卡爾乘積。

我們沒有辦法搜尋整個空間,所以必須依賴啟發式方法在空間中生成有希望的路徑,並希望最佳匹配會聚集在一起 —— 但是,它們並不總是會聚集在一起 —— 不同型別的工作被聚集在一起,多半是由於歷史的偶然性,而非它們的內在相似性。

[5] 好奇的人更有可能取得傑出成就有很多原因,但其中的一個微妙原因是,通過撒了一個寬廣的網,他們更有可能在一開始就找到正確的事情來做。

[6] 如果我們感覺受眾不如自己精明,我們可能會對他們居高臨下,那麼為他們製作出的東西可能也是糟糕的。如果我們抱著藐視一切的態度做産品,可以賺很多錢,但這不是通往傑出成就的路 —— 不過使用這種手段的人可能不會在意。

[7] 這個想法我從哈代的《一個數學家的辯白》中學到的,我推薦任何有抱負,要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去閱讀讀,無論是在什麼領域。

[8] 就像我們高估了我們在一天內可以做什麼,低估了我們在幾年內可以做什麼,我們高估了拖延一天造成的損害,低估了拖延幾年造成的損害。

[9] 我們通常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特別是在早期。有兩個選擇:做接近我們想做的工作並希望二者越來越接近,或者做完全不同的事情並在業餘時間做自己的專案。兩者都可行,但兩者都有缺點:在第一種方法中,我們的工作預設被妥協了,在第二種我們必須努力找到時間去做。

[10] 如果我們的生活安排得當,它會自動提供「專注 – 放鬆」的週期。完美的設定是我們在這個迴圈中工作,並且擁有可以步行往返的辦公室。

[11] 也許有一些非常超凡的人,他們可以取得傑出成就,而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嘗試。如果我們想拓展這個規則以取得同樣的成功,它會變成:除了做最好的,別嘗試做其他任何事情。

[12] 在諸如表演之類的工作中,目標是展現一個假的人格,這就更複雜了。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可能被矯飾影響 —— 也許在這樣的領域中的規則應該是避免無意的矯飾。

[13] 如果我們有一個原則,如何判斷它是否可以被視為是無可質疑的?只有在它是無法證偽的情況下才是安全的。例如,每個人都應該在法律面前平等,這是安全的原則,因為一個帶有「應該」的句子實際上並不是關於世界觀的陳述,因此很難被證明是錯誤的。如果我們不需要掩蓋任何事實以維護它,那就沒有證據可以證偽我們的某個原則。

[14] 矯飾比智力不誠實更容易治癒。矯飾往往是年輕人的缺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消失,而智力不誠實更像是一個性格上的缺點。

[15] 顯然,我們不必在有想法的那一刻就投入這項工作,但我們需要工作。

[16] 有些人說精神活性藥物有類似的效果。我持懷疑態度,但也對它們的影響幾乎一無所知。

[17] 例如,我們可能會給第 n 個最重要的主題 (m-1)/m^n 的注意力,m > 1。當然,我們不能那麼精確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但這至少給出了一個合理分配的想法。

[18] 定義一個宗教的原則必須是錯誤的。否則,任何人都可能採用它們,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區分宗教信徒和其他人的了。

[19] 試著寫下我們過去好奇的問題的列表可能是一個好的練習。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現在有能力去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

[20] 原創性和不確定性之間的聯系導緻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因為有傳統思維的人比獨立思維的人更確定,這往往給他們在爭論中占上風,即使他們通常更愚蠢。最好的人都缺乏信念,而最差的人充滿了頑固氣息。

[21] 來自 Linus Pauling 的「如果你想有好主意,你必須有很多主意。」

[22] 稱一個專案為「玩具」類似於稱一個宣告為「不適當」,這意味著沒有更實質的批評可以給出。

[23] 判斷我們是否在浪費時間的一個方法是問自己是否在生産還是在消費。寫電腦遊戲可能比玩它們浪費時間的可能性要小,而玩我們可以創造東西的遊戲可能比玩不能創造東西的遊戲浪費時間的可能性要小。

[24] 另一個相關的優點是,如果我們還沒有公開地說過什麼,就不會偏向於相信支援我們之前的結論的證據。以足夠的中立態度,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實現永恆青春,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對大多數人來說,以前公開過的意見有一種類似於意識形態的效果,只是在數量上為 1。

[25] 1630 年代初,Daniel Mytens 畫了一幅畫,描繪了 Henrietta Maria 把月桂冠遞給 Charles I 的場景,然後 Van Dyck 畫了他自己的版本,以顯示他有多麼優秀。

[26] 我在這裡故意模糊了什麼是地方的定義。截至寫這篇文章,身處同一物理地點具有難以複制的優勢,但這可能會改變。

[27] 當其他人必須做的工作非常受限時,這是錯誤的,例如 SETI@home 或比特幣。通過定義類似的受限協議,讓節點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可能會使錯誤擴大。

[28] 推論:構建能讓人們繞過中介並直接與受眾接觸的東西可能是個好主意。

[29] 一直走或跑同樣的路線可能有所幫助,因為這給思考留出更多注意力。我有這種感覺,也有一些歷史證據支援。

📍相關報導📍

MultiChain跨鏈橋拖累公鏈,Fantom該如何走下去?

Chainlink CCIP上線主網,「預言機+跨鏈」能產生化學反應?

AI加上Web3,必定成為牛市熱點?先鎖定具體趨勢和機會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近期文章

  • 精選文章搶先看!動區登入Access質押訂閱服務,解鎖寶貴資訊快人一步
  • ABS獨家專訪》Gitcoin共同創辦人Scott:台灣是現實與Web3治理的重要交匯點
  • ABS獨家專訪》Gate.io CEO韓林:無懼銀行進軍加密服務,台北特別有人情味
  • 快訊!BTC 現在已來到 58996.2
  • 快訊!BTC 現在已來到 58815.03
Next Post
CoinPost攜手狗狗幣DOGE踏入“Phygital”潮流,用行動支持動物福利

CoinPost攜手狗狗幣DOGE踏入“Phygital”潮流,用行動支持動物福利

Copyright (c) 2019 by Jegtheme.
  • About
  • Buy JNews
  • Request A Demo
  • Contact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Sign Up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 Select Visibility -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Account
    • BlockTempo Beginner – 動區新手村
    • Change Password
    • Forgot Password?
    • Home 1
    • Home 2
    • Home 3
    • Jin-homepage
    • Latest
    • Login
    • Profile
    • Register
    • Reset Password
    • Trending
    • Users
    • Users List Item
    • 不只加密貨幣,談談那些你不知道的區塊鏈應用|動區新手村
    • 所有文章
    • 關於 BlockTempo

    © 2025 JNews - Premium WordPress news & magazine theme by Jeg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