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除了「交易 Bot」外,已有不同類型的機器人陸續登陸,但這些 Bot 真的適合運行在 Telegram 上嗎?本文透過觀察「發幣機器人」,探討依附於 Telegram 上的 Bot 有哪些優劣勢?
(前情提要:Telegram Bot賽道為何能爆火?未來如何發展?)
(背景補充:熊市裡的加密投資新敘事:Unibot專案分析)
自 Telegram Bot 概念開始火熱之後,除 「交易機器人」 之外的各型別 Bot 也開始登陸 Telegram。然而在上線 Telegram 之前,在網頁端或桌機早已有同類應用,上線 Telegram 對於某些品類的 Bot 而言沒有加成,甚至並非剛需 ——Telegram 並非 Bot 的聖盃。
本文將以 「發幣 Bot」 為研究基礎,探究其附加的特性,以及 Telegram 適合哪種品類的 Bot。
發幣 Bot
發幣 Bot 所主要宣傳功能為 「一鍵發幣」,然而該特性早先已有多個網頁端產品實現,或在網頁端工具之前的時代,市場已有多種模式的 Meme 固定版本,僅需在開發應用(Remix、Hardhat 等)上簡單修改引數即可完成發幣。
Telegram 上的發幣 Bot 的差異點在於:
低學習門檻:流程和內容模板化,進一步降低了學習門檻,無需理解原理即可完成;
便攜性:不受裝置和地點限制,而網頁端需做好移動端的適配才能通過錢包軟體使用;
模板固定化帶來的安全性:主流的幾款發幣 Bot 所能部署的代幣形式固定,無法自定義後門。
上述為發幣 Bot 的主要設定一覽,通常對其安全性有著天然限制。而協議收入的來源來自兩方面,一是協議發幣後的交易稅抽成,二是通過發幣 Bot 部署的代幣協議將對初始的流動性進行抽成,還將對後續的交易進行抽成。
以下為其收入一覽:
各 Bot 收入的主要來源均為代幣交易稅,僅 Saintbot 出現了幾次較大的峰值。而較大降低了使用費用的 Genesis Bot 並未能佔取市場份額。
可以看出, 1% 的交易量抽稅的機制也未能為各大 Bot 帶來持續性的收入,因 Meme 幣通常生命週期短暫,快速消亡的一次性收入之下,各 Bot 仍需在新的市場上獲取收入來源。
綜上,發幣 Bot 結合 Telegram 的優勢在於:
Meme 玩家已不再關注代幣模式(如分紅、銷毀、新增 LP 等概念),更注重代幣本身的故事性,而誰能第一時間對市場上發生的故事做出響應,有著較大的優勢,因此其便攜性具備一定價值。
而其劣勢在於:
隱藏安全隱憂:
終端使用者面對的仍只有合約地址,無法直接感知安全性(無法知道代幣來自帶有安全限制的發幣 Bot),仍需依賴第三方平台檢測。
市場不匹配:
存量市場(現存的市場已被看到的市場)下不再需要進一步降低門檻,並無法吸引更多的 Bot 使用者。市場容量極為有限,當前 Meme 玩家已不再接受高稅專案,而目前幾個 Bot 服務收費過於昂貴,阻礙了使用者進入。
各大專案為 Bot 附加的各類功能並無效果,使用者仍只關心最基本的功能即 「發幣」 本身 ,僅當使用費進一步內卷下降時,發幣 Bot 可獲得一定場景下的市場份額, 但不具備長線投資價值。
結論
除發幣 Bot 外,Telegram+Bot 還有許多的賽道,如遊戲類(如猜大小的 HiPvP)、體育博彩類(如 bookiebot)、美股交易類(如 AXE CAP)等多種型別。
其中遊戲類 Bot,在 Telegram 上僅能簡單展現一個結果,而使用者最關注的是遊戲體驗,而非在此類遊戲裡盈利,故目前此類 Bot 均已消亡。
而體育博彩類 Bot 則與遊戲類完全相反,許多使用者只是需要一個簡易的入口供其下注和獲取結果,並不關心競猜專案本身的進展過程(同時也能通過正規渠道觀看獲取),只保留了最根本功能的該類 Bot 反而在浪潮退去後持續發展。
Telegram 並非 Bot 的聖盃,而應效仿奧卡姆剃刀(不應該引入不必要的元素或複雜性),蹭上概念只能成為一隻風口的豬,適用在 Telegram 的 Bot 無需多種附加功能,而只需注重其最根本最基礎的功能本身。
📍相關報導📍
Tether斥資4.2億鎂買ㄧ萬個「Nvidia H100」:合作礦企出租算力給AI新創